高考地理中关于“风力大小”的分析方法和核心知识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考点。这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,尤其在综合题中常出现“分析某地风力大小/强弱的原因”或“比较两地风力大小”这类问题。 ③ 峡谷/隘口(狭管效应):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,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,于是加速流过峡谷,风速增大。(这是高频考点!) 2. 区域定位:如果给出区域地图,要迅速进行区域定位,联想该区域的气候特征(是否季风区、西风带)、典型地形(是否有风口、平原)、植被状况等。 图1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。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,瑞士中部高原地区(图1b)风速较大,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,时速可超过100km。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,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(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)形成;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,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。图2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。 解析:第(1)题,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。由图可知,气压场北高南低且等压线较密集,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,形成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之后下沉,在重力作用下加速,风速更大。受地转偏向力影响,偏转为东北风,与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山谷走向一致,具有明显的狭管效应,会加大风速。莱芒湖湖面摩擦力较小,对风速的阻碍较小,使得风速相对较大。综上分析,在莱芒湖区形成大风。 第(2)题,该气压形势控制时,北部气压高,南部气压低,盛行偏北风,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之后下沉,下沉过程中增温,堆积在冷气团之上,因此上部气团性质较温暖。而冷空气由于密度大,堆积在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,下部气团性质较冷,上部气团性质较暖,形成逆温层。且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冷气团补充水汽,水汽进入冷气团之后遇冷凝结成云,由于逆温层的存在,大气状态稳定,云系难以向上发展,因此呈层状平铺在冷气团内,形成层云。 第(3)题,除大风之外,要形成图示冰冻现象,气温必须降到0 ℃以下,才能达到结冰的温度条件;还要具有晴朗的天气,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,更利于降温;此外逆温的维持导致对流较弱等。 参考答案:(1)等压线较为密集,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;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,受重力加速作用影响,风速更大;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东北风,地处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,谷地呈东北—西南走向,与风向平行,具有狭管效应;湖面摩擦力较小,风速大。 (2)气压北高南低,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,堆积在冷气团之上,所以上部气团性质温暖;冷空气因密度大,堆积在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,下部气团性质较冷,上下气团形成逆温;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冷气团提供水汽;大气稳定,晴天多,(夜晚)散热快,下部冷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;由于逆温层的存在,大气难以对流,云系难以向上发展,故呈层状展开,形成层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