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现代快报记者近日在南京参加一场产经会议时,听到许多参会者的评价,大家对南京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给予了期待。 6月11日,以“聚智赋能共塑未来”为主题的2025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,29家机器人企业带来的40余款机器人产品凭实力“抢镜”,成为当天的“显眼包”,而背后则是南京的“100亿元”目标——南京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。 今年年初,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“天魁1号”,具备切割、钻孔、打磨、抓取等16项技能,专为复杂、危险的工业环境而生。 这台机器人中的“特种兵”,最近频频亮相在各大展会中,备受关注。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战略业务发展经理马一慈告诉记者,前段时间在山东参加展会时,当天便有企业订购了两台,进行定制化生产,未来批量生产的空间广阔。 “大家好,我是来自埃斯顿酷卓科技的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,很高兴能与大家见面。”大会现场,一个身高170cm、体重70kg的人形机器人走上台,担任新品首发环节的主持人。 埃斯顿是南京工业机器人的王牌代表——埃斯顿机器人实现近20%的同比增长,占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10.3%,成为首个登顶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品牌。这可以说是南京高科技企业加快创新、发力机器人市场的一个缩影。南京本身有着工业机器人优势,在to B赛道特别在工业制造领域集合了集萃智造等一批垂类机器人企业。 龙头引领,释放产业“链主效应”。据了解,从整机制造、关键零部件再到系统集成应用,南京在机器人领域集聚研发和生产企业近百家,基本形成全链条产业体系。 既要产得出,也要用得上。聚焦“产业能力—应用方向—机会需求”闭环,大会发布了能力和需求两大应用场景清单,涉及工业、特种、服务、消费等60余款机器人带着“简历”,全方位展示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性能。 需求清单方面,则在工业制造、安防巡检、交通物流、文旅消费、医疗康养、科普教育、清洁环卫、测试验证等8类场景,释放超过500台的“机器人岗位”。 例如,南京市旅游集团在酒店智能机器人协同服务场景方面,需要若干台巡检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清洁机器人;南京地铁运营公司在人机结合的电客车智能巡检场景方面,需要10台巡检机器人;雨花台区各社区和养老机构在医疗康复、情感陪护等方面,需要近百台服务机器人。还有老年大学培训教育、园林绿化养护、交通运输执法辅助应用等场景,也都期待着人机协作。 区别于过去应用领域的模糊、局限在实验室和部分工业场景,商用、家用等多个场景让机器人的落地有了更清晰的验证场景图,甚至是时刻表。 “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、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,是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。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在致辞中说,机器人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场景,这是一场颠覆性的合作。 去年,南京出台“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”,提出要打造“1+N+1”整机体系,即打造工业机器人领先优势、全面提升一批特色机器人产业、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。今年3月,南京成立了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,其中一个便是机器人产业。 6月11日的这场大会上,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、机器人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负责人高千峻解读即将出台的《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,提出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。 具体来看,核心产业规模要力争超过100亿元,培育5家以上拥有整机量产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,引育150家以上整机、关键零部件及具身智能大模型企业,在科研教育、工业商业、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形成超过50项规模化应用。 同时,推进措施明确,联合软件龙头企业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,建设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和训练中心、概念验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,鼓励机关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、板块园区带头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。 有业内人士分析,机器人产业发展有“四板斧”——创新中心、AI朋友圈、产业基金和供应链。南京此举,正是为了编织一张技术、人才、钱和供应链要素流动的网络。 在具身智能创新中心,调动“政产学研资”资源的同时,为相关产品提供“试验田”。补齐机器人产业资金短板,为机器人企业拓宽“AI朋友圈”,打通具身智能“在脑不在形”的商业化卡点。最后,在“流水的机器人整机厂,铁打的供应链”中,完成机器人从研发设计到量产落地的闭环。


